社科院報告指出,國內銀行中,股份制銀行的創新動力明顯較強;中資銀行注重以量取勝,而外資銀行注重以質取勝;部分銀行理財產品有夸大收益之嫌
“國內銀行中,股份制銀行的創新動力明顯較強;中資銀行注重以量取勝,而外資銀行注重以質取勝;部分銀行理財產品有夸大收益之嫌。”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結構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劍峰9日在京舉行的“銀行理財產品評價報告暨金融創新研討會”上表示。
這些結論,是由其擔任執行負責人的金融所“理財產品評價項目組”當日對外發布的《IFB銀行理財產品發展及評價報告》中的一部分。這是中國銀行理財市場發展以來,國內首份由獨立第三方依據自建數據庫,對2006年市場上約500余只產品(占當年發行數量的一半左右)進行了收益和風險評估后的分析報告。
報告一并依據預期到期年收益率(以下簡稱預期收益率)和預期到期超額收益率(以下簡稱超額收益率)兩個收益指標和99%和95%置信水平上的VaR值這一風險指標,對各家銀行進行了排名,并直陳其中的得與失。
股份制銀行創新動力強
創新動力反映在各家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數量和種類方面。殷劍峰介紹,依據項目組的統計,去年發行結構化理財產品數量最多6家銀行無一是國有大型商業銀行。這包括5家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。
其中,民生銀行和光大銀行不僅發行的人民幣掛鉤產品數量居于前兩位,而且,其產品類別齊全,包含了各種掛鉤產品類型;而北京銀行則發行了最多的信用掛鉤類產品。
與此同時,中小銀行意愿支付的產品收益率也高于大型銀行。從人民幣非掛鉤產品的預計最高收益率看,排名前三位的均是股份制銀行。其分別是廣發銀行、興業銀行和民生銀行。至于四大國有銀行,其公布的預計最高收益率顯著低于中小銀行。
另外,在2006年外幣產品的發行中,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等中小銀行的發行數量也最多。
報告同時指出,2006年銀行理財市場的另一個特點是,與中資銀行注重以量取勝比,外資銀行更加注重產品的設計和適銷對路,以質取勝。“因此,在產品的創新上,國內銀行尚任重道遠。”殷劍峰說。
部分產品有夸大收益之嫌
報告在對2006年銀行理財市場分析的基礎上,同時依據預期收益率和超額收益率(產品預期到期收益率與相應幣種、期限存款利率的差)以及99%和95%置信水平上的VaR值對當年發行的69只人民幣產品和503只外幣產品進行了評價,并據此對各家銀行進行了排名。
從人民幣理財產品的評價結果看,掛鉤產品的投資價值好于非掛鉤產品,但是,不同掛鉤類型和結構設計導致產品的差異極大,股票掛鉤產品最具投資價值;從不同銀行設計的產品投資價值看,股份制銀行的產品好于大型國有銀行。但到外幣理財產品,外資銀行則更占有優勢。
作為例證,報告稱,據系統對已經評估的353只美元外幣理財產品(占2006年美元產品的67%)按超額收益率進行排名,進入前6名的均是外資銀行。
不過,就系統評估的預期收益率和銀行公布的預計最高收益率看,部分銀行的部分產品還是有夸大收益之嫌。據報告統計,在掛鉤產品中,有32%強的產品,其預期收益率比預計最高收益率低10%以上;另有近13%的產品,其預期收益率比預計最高收益率低50%以上。
“對于這些差異較大的產品,說明發行銀行在產品設計中對基礎資產價格走勢過于樂觀,過高估計了產品的收益,存在一定的夸大嫌疑。”殷劍峰說。
觀點集粹
沈炳熙:理財產品定價要謹慎考量
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副司長沈炳熙上周六在中國社科院舉行的“銀行理財產品評價報告暨金融創新研討會”上表示,隨著中國金融產品需求的增長,商業銀行開展理財業務正面臨很大的空間,但同時也需妥善處理各種關系,謹防信譽風險。
他表示,盡管各家銀行的理財產品各異,但本質上都是一種信托關系。銀行除了在管理層、研發部門明白這一點之外,還需讓自己的一線銷售人員對此了然于胸,謹防后者將之當作存款向顧客進行推銷,事后讓顧客對銀行產生意見。此外,商業銀行應提高自身的研發水平和預期能力,謹防理財產品所宣傳的預期收益率跟其實際收益率相差太大,以至于使銀行信譽受到很大影響,最終導致客戶流失。沈炳熙稱,這是目前各家銀行開展理財產品時所遇到的最現實的風險。另外,商業銀行需謹慎考量自身產品的定價依據和策略。不宜將產品預期收益率變動太大,損害商業銀行的信譽和形象。(謝曉冬盧曉平)
張光平:開展理財業務需注意市場風險
中國銀監會業務創新和監管協作部副主任張光平上周六在北京表示,中國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需要完善一系列市場基礎制度,其中包括建立公認的國債回報率曲線、發展場內的衍生品市場等等,在這些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,銀行開展理財業務要特別注意其中的市場風險。
張光平說,盡管這兩年來,中資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比以前有所增強,但是大量的新興產品還是外資機構提供。與中資銀行目前大力開拓銀行理財產品的熱情相比,中資銀行在研發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。不過他指出,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還缺乏相關的市場基礎環境。如缺少設計結構性產品所需的各種衍生產品尤其是場內產品。二是由于缺乏公認的國債回報率曲線,不能很好地對這些產品進行定價,進而影響到對其評估和風險考量。
張光平表示,盡管上述基礎環境非常重要,但中國要完全建立起來,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。在此背景下,銀行開展理財業務就要特別注意其中的市場風險。“特別是境外理財。”張光平說。他提醒中資銀行提早作好準備,從簡單到復雜,遠期、期貨、基本的歐式期權,盡快熟悉各類衍生產品的風險特征和定價方式,做好開辦這類業務的風險管控。(謝曉冬盧曉平)
易綱:理財產品發展考驗貨幣政策
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易綱上周六在北京表示,中國目前11萬億的銀行存貸差,給銀行發展理財業務提供了很好的機會。但與此同時,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的興起,也正對貨幣政策、金融監管、金融市場、金融人才等四方面提出挑戰。
易綱說,增加貸款并不能影響存貸差,因為貸款同時會產生派生存款。但理財產品,如一些銀行將優質貸款打包出售給客戶,客戶就需用存款來購買,從而分流存款,這就影響到貨幣政策決策。易綱談到的是資產證券化,其一般的操作模式是,銀行將一定額度貸款進行打包處理,作成資產池,并以此隔離資產為基礎,在銀行間債券市場上發行支持債券進行出售。該業務的關鍵是做到“真實出售”,使該打包貸款與銀行的其他資產負債進行隔離。成功的操作將減少銀行的貸款規模,并減少客戶的存款。“央行現在在控制貸款規模,就要考慮它是不是真的隔離了。”易綱說。(謝曉冬 盧曉平)
|